魚缸鋪設底砂飼養,不僅可讓魚缸顯得更美觀、提高欣賞價值外,且對水草和魚兒生存具有極重要作用。
對許多魚友來說,不贊同鋪底砂飼養,主要原因在於清洗麻煩、容易卡污垢,但對資深玩家來說,鋪設底砂飼養好處多多,不僅可大幅提高水質,延長換水時間與減少,更可提高魚的穩定性,主要關鍵在於益菌群。
以魚友最為熟悉的硝化菌群為例,為好氧菌群,顧名思義,適存在較高含氧量環境,除過濾器系統中的培菌濾材外,硝化菌群聚集數量最多,就在底砂表面層!鋪設底砂後,底砂顆粒表面可成為硝化菌附著處外,再藉由魚缸中水流的帶動,提供硝化菌群所需的氨氣,同時,滿足硝化菌群對較高氧氣的需求。
在底砂的深層處,隨著底砂層的厚度,愈底層,水流動愈緩和,相對地氧氣量較低,這一區域正是厭氧菌、分解型益菌群所需的環境,當魚隻排泄物、飼料殘餌及有機污垢,隨著時間及水流的擠壓而分解、細化,不斷累積在底砂石縫隙中,這些微小的污垢,會被這群最容易忽略的益菌群給分解掉。
存在水中劇毒的氨氣,只會隨著不斷地餵食後產生的殘餌、魚隻排泄物及有機污垢的增加而增加,當污垢排放的氨及有毒物質大過於硝化菌群分解速度,除加快水質敗壞速度外、更助長壞菌及病菌入侵魚缸水中及魚體的機會,魚隻感染疾病的機會也會大增,當魚隻存活在高氨氣濃度環境下,魚群中毒、染病甚至死亡的機率也就相當高。若在分解型益菌群分解部份微小有機污垢,就可減少、降低氨濃度,對魚的威脅性也會降低。
以魚缸養魚,在封閉性的空間下,飼料殘餌、魚隻排泄物及有機污垢不斷產生,雖然過濾器系統中物理過濾,可阻擋污垢,但對細微的污垢,卻無法發揮完全阻擋功效,只能任由這些肉眼不易看出的微小漂浮物,被水流推動,經由過濾器又回到魚缸中,這也是為何,許多魚友老是感嘆:「為何魚缸的水老是霧霧的?」,其主因就在於水中細微的漂浮物量過多所致!
存在魚缸中的是飼料殘餌、魚隻排泄物及有機污垢,會產生逐漸往下沉的沈澱作用,同時,也被水流的帶動與衝擊,粒子尺寸會愈來愈小,這也是裸缸飼養,可在魚缸底部看到一團污垢聚集。當餵食次數及數量愈多,相對地,產生飼料殘餌、魚隻排泄物及有機污垢也愈多,污垢愈多,釋放的氨濃度也會愈高,若硝化菌系統不完整或不健全、硝化菌群數量不足,水質敗壞速度加快、壞菌及病菌入侵...等也會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