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Aquarium Accessories 迷尼水族精品

服務選項

>> mini迷尼水族精品,近日內,即將開放! >> 歡迎索取 《mini #1》[多效合一]好料 嚐鮮包,索取辦法,請看這裡! 服務選項 
顯示具有 大蒜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蒜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多位魚友反應,飼料顆粒太大,魚隻無法吃餌... Many fish fan friends reaction, feed particles are too large, fish can not eat feed....


目前《#1多效合一好料》僅有一款約2.5~3.0mm大小顆粒飼料,這次餵養測試中,幾乎每位進行測試魚友一致反應:「飼料顆粒太大,魚隻無法吃餌...」,這樣的尺寸大小是經過討論與根據不同與種餵食實驗後的結果,特別製定的尺寸。

一位魚友直接反應:為何不將飼料做的更小尺寸,魚更容易吃餌阿!


Many fish friends reaction, the feed particles are too large, fish can not eat it...., This fish feed size dimension is designed and discussed particularly. Why do not make smaller size, fish can more easy to eat bait, one fish fan friend say.

根據飼料製作與原料的差異,可區分為「浮水性」、「緩沉性」與「沉底性」三種,一般市售飼料以浮水性飼料最為常見,但會根據特定魚種的覓食習性,製作沉底性與貼片式餌料。


魚友相當熟悉的高故(固、夠,Hikari)力飼料,其飼料品質與餵食魚隻反應,深受多數魚友的肯定,而該公司所生產的四款金魚飼料中,有三款飼料為沉底性餌料,而不是多數魚友餵養的浮水性飼料呢?這其中的奧妙,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由「製作成本高低」、「製作技術困難度」、「根據製造商設備而定」...等因素,而決定飼料的上下落位位置

在進行魚友餵養測試前,研發人員,根據不同魚種,從魚的口裂寬度、咬餌方式與習性、對味道的激烈反應、吃餌量多寡、腸道消化時間、排泄物排出量...等,已進行很長時間的餵養測試後,才決定飼料最後的吸水性、尺寸大小、軟硬度...等。

Our R & D partners, depending fish to conduct variety of feeding experiment and test, those including, Fish mouth crack width, Fish bite the bait way and customary, Violent reaction to taste of from fish for different fish food, Feeding amount, Intestinal digestion time, Fecal excretion...etc, for a long time, After this series of test experiments, finally, we decide the feed water absorption, size, hardness ...etc.

為何決定以2.5~3.0mm大小呢?就是藉由飼料較大尺寸,配合較柔軟硬度,改變魚隻吃餌方式與習性,減少腸道堵塞與消化情況。

Why did Mini decide to 2.5-3.0mm size?  it will be change the way and habit fish eat bait, and reduce intestinal blockage and digestive conditions.


(一)、透過較大尺寸及較軟硬度,改變魚隻吃餌方式與習性  Larger size and hardness softer, it will change the way to fish eat the bait and habits

以「獅頭」(LionHead)、「蘭壽」(RanChu)、「琉金」(Ryukyu)、「珍珠鱗」(Pearl-scale)最常見金魚為例,這幾種金魚在吃餌方式與習性,就出現明顯的差異性,其中,珍珠鱗的口裂寬度最小,在吃餌進食時,必須以小口咬餌。而蘭壽、獅頭,雖然會受到臉頰兩側發達的肉瘤包覆影響,但會以最大口(吞食量)吃餌。搶食靈活度及游度最快,加上嘴巴具有「伸縮」效果,通常都是搶最兇、搶最多的勝利者。



體型及鱗片最為特殊的珍珠鱗,若依據體型來看,最為圓、肥,發生傾斜、翻覆機會會最高,但根據長期飼養經驗分析,珍珠鱗發生傾斜、翻覆機會,是這四種金魚中最低的,反而搶食愈兇、快的魚隻,發生傾斜、翻覆的機會愈高,最大關鍵就在於「吞食量(大小口)」與餌料的軟硬度。

Note: We make feeding experiments by 4 kinds goldfish, LionHead, RanChu, Ryukyu, and Pearl-scale, According to our analysis and inference:

1.By body figure-Pearl-scale is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to occurrence overturn.
2.By feeding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 Pearl-scale is the lowest probability to occurrence overturn.

Different key-point:come from different ways of eating.

Our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

Because Pearl-scale mouth is small, they must to eat bait one by one, LionHead, RanChu, and Ryukyu have large size mouth, they will snatch food after serving feed, Most of fish feed is higher hardness and less water, when fish eating bait, they will eating more baits by once.

High hardness and less water feed will cause to indigestion, intestinal blockage easily, if those bait in fish intestinal tract for long time, fish baits will begin to rot. Rotten food will produce lot of bad bacteria and germs, Fish maybe caus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quickly, When fish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t will cause intestinal swelling, organs bleeding...etc.In severe cases, fish gut maybe fracture several section.







當飼料遇水後,會吸水逐漸膨脹、軟化,飼料膨脹與軟化,有助於魚隻腸道消化與吸收,若飼料硬度過高或膨脹與軟化性較慢的硬餌時,當魚隻吃入肚後,在數分鐘後,若仍無法軟化呈現糊化狀,會延長飼料在腸道消化時間,出現不好消化、難以消化情況。飼料殘留在腸道時間過久,飼料會開始腐爛,逐漸產生有毒穢氣及滋生腐生壞菌,有毒穢氣,會引起腸道膨脹,腸道中腐生壞菌愈多,嚴重影響在原存在腸道中的益菌群的存活(如:乳酸菌、A菌、B菌...等),殘留在腸道中的腐爛餌料,會導致壞菌量爆增,進而引起腸道發炎,這與人類誤吃不新鮮腐壞、不易(難以)消化食物引起腸道發炎的道理是相同的,特別是急性腸道發炎,以人類來說,急性腸道發炎,會讓整個人虛脫、軟啪啪,對脆弱的魚兒來說,大多是暴斃死亡。




許多魚友對魚隻出現傾斜、翻覆,產生錯誤的認知與瞭解,總以為魚隻發生傾斜、翻覆,是負責上下左右方向、起浮的魚膘出現破洞、出現大小不一所導致,事實上,並非如此,魚每天不斷地上下左右游動,魚膘充氣膨脹,魚才能上升,魚膘排氣收縮,魚方可下沉,魚膘的縮放運動,決定了魚游動的方向與位置高低,每天可達數百次甚至千次以上,若魚膘是容易受損器官,恐怕無法承受每天數百次或千次縮放,加上,魚膘位置位於魚體中央處,四周與其它器官相連,且有油脂包覆保護,是「相當耐用的縮放器官」。會造成魚膘受損,多半受到緊連的腸道發炎,病菌擴散感染導致魚膘發炎,出現不規則腫大、遭病菌侵蝕出現破洞...等,影響到魚膘縮放功能,導致魚隻出現傾斜甚至翻覆。

雜食性魚類,先天沒有胃器官可供消化食物,所有磨食、消化都在腸道中進行,因此,長度較肉食性魚類長出許多,若飼料無法在腸道中完成所有消化與吸收,勢必「卡」在腸道中,隨著「卡住」時間愈久,因穢氣引起的腫大會愈大,腐爛護菌量也會愈多,轉變為腸道發炎機會也愈高。



[影片說明  Video directions]:魚隻並沒有一口吞進過多飼料,當吃到飼料後,便開始咬嚼,待吞食後,再尋找其他餌料。魚友可慢慢投餌餵食,同時可以欣賞魚兒「享受大餐」的養魚樂趣。

The fish no swallowed lot of feed in once, fish begin to crunch after eating feed, you will find that fish eating feed one by one.




[影片說明  Video directions]:魚隻吃到餌料後,開始不斷咬嚼,一口一口吃,細嚼慢嚥,除可提高消化效能、完全吃到飼料的養分外,更可大幅降低吃太快腸道堵塞情形。

After the fish to the bait, fish began to chew, eat a bite, slowly, in addition to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igestion, absorption of feed nutrients completely, dramatically reducing intestinal blockage situation because eat too fast, too.

透過這樣的顆粒大小設計,就是讓魚兒一口一口咬嚼飼料,提高消化效能,完全吸收飼料的養分,降低因吃太多,發生腸道堵塞情況,如同我們小時候吃飯時候,長輩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一口一口慢慢吃才不會消化不良」的道理是一樣的。




[影片說明  Video directions]:餌料入缸後,魚隻立刻吃餌,顆粒大小相當適合魚隻進食。

The fish eating bait immediately after serving Feed, the feed size for eating fish.

根據魚友實際餵養後觀察,2.5~3.0mm大小,並不會造成魚隻無法吃餌,加上飼料硬度較軟,魚隻吃餌後會出現咬嚼動作,呈現一口一口覓食,先將飼料咬嚼細碎後吞食,再繼續吃其他餌料

(二)、餌料成份改變,魚便也隨著改變  Food ingredients change, fish waste changed, too

在餵食測試中第二階段,主要進行:  The 2nd stage of testing laboratories, including several major research results:

1.觀察飼料內容物,與魚隻排泄物形狀、大小、顏色、軟硬度關係。
2.腸道消化時間與變化。
3.飼料更換誘導味,對魚食慾感的影響。

1.Observe the contents of the feed, and the fish excrement shape, size, color, softness relationship.
2.intestinal digestion time and change.
3.Replace the feed-induced taste, a sense of the impact on the fish appetite.

結果發現,其中一位魚友換回原餵養飼料餵食後,魚隻出現拖便、魚便同時有不同顏色、粗細不同...等情況。在餌料誘導性方面,魚隻或許已熟悉二種飼料味道,並不受更換飼料影響而拒吃情形。

從魚便的反應,可證實,飼料使用的原料、軟硬度、新鮮度...等,與腸道消化息息相關,尤其是,魚便出現一節白便。魚友又換回提供之餵養,魚隻的排泄物又恢復粗、短、軟、光亮形狀,沒有再出現拖著長長一條魚便現象。

無論你餵食何種飼料,最重要的,要讓魚的腸道好消化、好吸收,若飼料硬度過高、新鮮度欠佳,導致魚隻難以或無法消化、吸收,甚至造成堵塞在腸道中,而一味地在盲目追求少數營養素含量的高低,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不僅浪費錢,更可能造成魚隻更大的傷害。





[相片說明  Photo directions]:餵食4~5天後,魚便呈現粗、短表面光亮。

The fish waste become thick, short, shiny surface after feeding 4-5 days.




[相片及影片說明  Photo & Video directions]:魚友換回原餵養飼料,才短短1~2天,魚便又出現粗細不一長長的拖便,且魚便出現白色、透明狀。

The fish fan friend change back to original feeding fish feed, after 1 day, fish waste, appear elongated, different thickness, white and transparent.




餵養後的調整與修正 Correction and adjustment, after feeding test


經過5~7天的餵養適應後,幾位魚友的魚隻魚便,出現:魚便顏色與飼料原料相近、魚便粗與短,不再出現細長及乾癟的細便、無出現白便、魚便表面光亮、魚便量與進食量相近、魚隻吃餌迅速、魚隻吃餌已不再出現大口咬餌,...等情況,吃餌進食、排泄量與反應,也漸日趨穩定。將請這幾位魚友,進行第二階段餵養測試,停止餵食提供飼料,換回原餵養飼料。

再換回原餵食飼料的調整,進行觀察下列多項反應,包括:

1.投餌後,魚隻對飼料搶食快慢反應。
2.吃餌的重量多寡(有無增減?)
3.魚便的數量?(增加或減少?)
4.魚便的長度?(長條拖便?短?)
5.魚便的粗細?(短粗?細長?細短?)
6.有無出現白便?黑便?透明便?(觀察餌料與腸道消化反應)

第二階段的餵養測試,將探討幾個測試重點,包括:

(一)、飼料使用原料,與魚隻腸道消化、吸收的影響

飼料製造使用不同的原料,可從魚便的形狀、顏色、大小、長度...等,看出魚隻腸道對該餌料的消化性與吸收性強弱。

過去以來,對飼料的研究,會著重在添加的營養素種類與含量多寡,但這些營養素都必須「被包含」在飼料顆粒中,被魚隻吃入肚子,在腸道中進行消化與吸收,但魚隻排泄物卻頻頻或長時間出現白便、細長(拖便)、乾癟...等,排泄物反映出「無法完全消化」、「難以消化」的警訊。

飼料,對魚來說,不只是吃飽,不會餓死的需求,為何要在飼料中添加多種昂貴的營養素?為何飼料公司要強調,餵食該飼料,會呈現那些令人滿意的反應?這些昂貴的營養添加素,卻被魚隻拉出白色、細長、乾癟的魚便打臉,因為,這些營養添加素,在腸道消化過程中,只有極微少,或幾乎沒有被腸道吸收,反而成為一陀魚便被排出體外,更造成魚隻腸道沈重負擔。

相較國內、外飼料,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外國知名品牌,探究使用的原料與製造過程,除飼料味道提高魚隻吃餌的誘惑外,飼料的軟硬度、顆粒大小與重量,形成浮水性、半沉性或沉底式飼料,何種型式的飼料,影響魚隻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吃餌的方式與快慢速度。

以浮水性飼料來說,投餌後,魚隻會圍繞搶食,在你爭我奪下,不管好不好吃、軟或硬,魚隻都會「先吃再說,以免被其他魚搶光!」,這種吃餌方式,若不幸的,餌料硬度太高或餌料過期變質...等,魚仍會照單全收,但飼料進入到腸道,開始進行消化時,就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

飼料的軟硬度,對魚的腸道消化影響最大!

若將飼料浸泡數分鐘後,會出現四種不同的反應,包括:

1.飼料表面噴灑香料的飼料

完全以麵粉成丸,在表面噴灑香料、誘導劑...,這些「表面添加劑」,遇水後會隨著水流而散去,在數秒鐘後,魚隻未吃光,就會漂浮或沉入在魚缸,甚至出現一層油膜,成為污染水質的飼料殘餌。

2.顆粒形狀仍完好丸子飼料

浸泡數分鐘後的飼料,若形狀仍呈現完整的丸狀顆粒,代表飼料飼料硬度過高。飼料遇水後,便會吸水膨脹,讓整顆飼料軟化,若經過數分鐘泡水後仍完整丸子狀,代表飼料無法吸水,更不可能膨脹軟化,在尚未進入魚腸道前無法膨脹軟化,即使進入腸道後,依然無法膨脹軟化,藉由腸道的消化,頂多只能蠕動消化掉一道表皮層,最後仍會殘留在魚體腸道中,殘留在腸道時間愈久,飼料腐爛愈嚴重,緊接著,就會產生穢氣及腐化壞菌,腸道會因此膨脹、壞菌會侵蝕腸道的益菌群存活,最後,就演變成為腸道發炎。

3.化為烏有的糊狀飼料

以粉狀製作的飼料,粉末遇水後,會很快地溶解在水中呈現糊狀,這種「自然瓦解」的飼料,不僅飼料整個瓦解,連飼料中的營養元素,會先隨水四處飄散,魚隻獲得的營養魚素量就相當的少。

4.膨脹柔軟飼料

飼料浸泡在水中數分鐘後,表面出現膨脹的不規則形狀,但整顆飼料形狀仍相當完整,柔軟卻不會糊化飄散,有利於魚隻吃餌便利,當飼料進入腸道後,會愈來愈膨脹,但不會硬梆梆,反而是柔軟的膨脹飼料,可提高魚隻腸道消化與吸收。

(二)、飼料使用原料,與魚隻對不同味道反應與食慾感強弱

對許多新手及經驗不足魚友說,會以魚隻搶食的快慢來論定飼料的好壞,喜歡釣魚的朋友都知道,想釣到魚,沒有準備魚喜歡的餌料,魚是不會上鉤的,因此,只要針對不同的魚「投其所好」,就容易出現「魚隻搶食的刺激畫面」。

以魚食性,大致可區分:「肉食性」(Carnivorous)、「雜食性」(Herbivorous)、「草食性」(Omnivorous)、「腐食性」與「特殊食性」等多種,下列就針對魚友較為熟悉的三種魚的食性做簡述。

1.肉食性(Carnivorous)-



[相片說明  Photo description]:龍、虎魟魚...為肉食性觀賞魚。




過去以來,飼養肉食性魚類,多半以餵食體型較小魚、蝦的動物性餌料為主,這是受到「魚吃魚」觀念所致。肉食性魚類,擁有一口銳利的牙齒,及寬闊的口裂,讓牠們在補抓到獵物,可緊緊抓牢不放,可瞬間把獵物撕裂吞食。許多肉食性魚類具有胃器官,且消化腸道較短,當「吃飽」後就不會在咬餌,這與不具胃器官的雜食性與草食性魚類最大的不同處。

肉食性魚類,除魚、蝦肉食外,還包括:蟲、蛙...等,動物性餌料,在某些營養素(如:蛋白質含量)遠高於植物性餌料,但餵食動物性餌料,最大威脅就是活餌易帶病菌、滋長寄生蟲、餌料新鮮度及外殼硬度較高...等,這也是讓許多魚友,明知動物性餌料較高營養而放棄不敢使用的主因之一。一般來說,長期餵食肉食類餌料後,餵食植物性或雜食性餌料,往往,魚隻對味道、咬嚼反應,可能會不賞臉。

2.雜食性(Herbivorous)-


[相片說明  Photo description]:雜食性觀賞魚葷、素餌料皆可。



雜食性魚類對吃,較為不挑食,無論是動物性或植物性,只要能吃下肚的,都來者不拒「軟硬通吃」,在餌料方面種類較為廣泛。雜食性魚類在食物方面,雖然多樣化,但有些雜食性的主食相當特殊,如:具有特殊齒型的食鱗魚,則以刮食特定魚種的黏液與鱗片為主食;生長在東非湖泊與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雜食性魚類,就分別出現以食鱗、食卵、吸取魚類血液為主食的差異性。

3.草食性(Omnivorous)-


[相片說明  Photo description]:七彩神仙魚為草食性觀賞魚。




草食性魚又稱為植物食性魚類,顧名思義會以果實、植物嫩芽甚至藻類為主食。草食性魚,會受到棲息環境食物種類與數量影響,如:夏季水溫較高,水中藻類滋生較密集,覓食上,會隨著「食物來源與數量」出現變化。被喻為「熱帶魚之王」的七彩神仙(Discus),在原生環境中則是以掉落水中的果實為主食,經過人工馴化及人工繁殖後,漸漸地則以餵食紅線蟲為主,與野外七彩神仙有明顯的不同。

(三)、飼料使用原料,提供魚隻那些營養?

[相片說明  Photo description]:市面上有針對不同種類觀賞魚專用飼料。




市售有許多強調不同功效的特殊飼料,這些「與眾不同」的特殊飼料,就是飼料中添加不同營養素(劑),透過這些營養素,讓魚隻體色更鮮紅亮麗、加速生長、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更佳...等反應。

此外,因魚隻生長,有些就成為必須營養素,在飼料中必須要存在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油脂...等,這些是飼料中不可獲缺。而許多「特別功效」飼料,會特別強調添加蝦紅素、蝦青素、藍藻...等高價值營養素或成份,其中,又以「增豔飼料」最為常見。

藉由添加高價值添加物,確實可提高魚隻體色豔麗度、生長速度或提高魚隻腸道消化效能,但林林總總的添加物,除價格不斐外,多半消費者對這些標榜「特殊功效」的添加物的功能、劑量、來源、品質...等,相當陌生,甚至完全不瞭解,可能只知道這些添加物價格不斐,飼料價格當然較一般飼料昂貴許多,這也成為少數不肖商人,「打著高價值添加物」的幌子,卻用低廉飼料進行再加工的第二手劣質飼料,來榨取巨大差額。




[圖片說明 Photo directions]:與其一味追求少數某些營養素含量高低,或添加某些高價值添加物之際,還不如提供更多元化的不同餌料。




除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油脂...等,這些是飼料中不可獲缺外,提供更多元化營養。藉由食補方式,增強及提高魚隻的生長、體色、消化、抵抗力...等,確實是輕鬆又有效的方法,但魚友對高價值添加物瞭解並不多,最後變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冤大頭,花了大把銀兩,卻不見效果,甚至,可能造成魚隻健康、生長...等更大的傷害。

與其一味追求少數某些營養素含量高低,或添加某些高價值添加物之際,還不如提供更多元化的不同餌料,不論是動物性或植物性餌料,都有其營養價值與元素,魚的健康、成長與人類一樣,不能偏食或挑食,才能獲取完全的營養,而為加速生長速度,餵食高含量蛋白質,而遠超過魚隻所需的蛋白質標準,最終仍被排出體外,甚至會囤積在體內,造成魚隻更大負擔、加快污染水質...等。

建議,維持魚隻最基本的生長營養基本需求後,再追求其他營養素,均衡、廣泛獲取不同餌料來源,才能更有效獲得不同的營養,這樣才能讓魚隻獲得最好、最多的食物營養。

關於,多位魚友反應,飼料顆粒太大,魚隻無法吃餌,關於這個部份,從餌料的大小尺寸、軟硬度,來改變魚隻吃法與增長咬餌時間,減少誤食硬度較高、不易消化飼料,減少消化腸道堵塞情形,在餵食測試內容,請參閱這裡!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1多效合一好料》餵養測試報告─魚隻排泄物反應 《#1 Multi-effect in one 》feed test report-Fish`s excreta


一位魚友,共飼養5尾尺寸較大魚隻,在餵食第2天,排泄物變粗,且一節一節狀,由於該魚友,平日餵食並無固定時間,想到就餵食,少量多餐餵食,因此,排泄量並不固定。




[圖片說明  Direction]:餵食前的魚便,為乾癟、白便或透明色乾癟。 Not yet feeding before, fish excreta is dry, white or transparent color.


經過2天餵食後,體來說,排泄物整都有明顯變粗、段狀情形,該魚友表示:「感覺比較粗、長、顏色還是很像飼料的樣子,然後有飽滿、不乾癟...」、「之前餵的時候、排泄物細長、白便或透明色...」。該魚友為近距離拍攝排泄物表面,將排泄物撈起,被撈起的排泄物,仍是粗且小節條狀。

該魚友進一步表示:「按理說,排泄物被撈起後,會整個碎掉,但從相片看出,排泄物並沒有出現碎性斷裂,且看起來表面算滿光亮!表面好像有一層膜的感覺...」2天的餵食,從魚隻排泄物就有明顯的差異性,排泄物為粗、短、表面有層膜的感覺。




[圖片說明  Direction]:經過2天餵食後,魚便出現粗、短、顏色與原料相似顏色,沒有再出現白色或透明色。  After 2 days, Fish excreta is thick, short, color similar with material color, no longer white or transparent color.



該魚友之前觀察排泄物表面常有層厚厚的油膜,這次餵食2天後,從魚隻的排泄物「看起來表面算滿光滑的...」、「成為小段排泄,不再有細、白色或透明色的拖便...」。魚便除受到飼料中油脂成份多寡影響外,飼料中益菌群,也逐漸佈滿在腸道中,進行整腸保健,將仍累積在腸道中少量穢物,逐漸順利排出體外,也讓腸道保持一定水分,維持腸道消化的順暢性,減少腸道堵塞機率。

該魚友魚隻排泄物算是相當漂亮,魚隻腸道與消化狀況良好。





細長白便不見了!  Fish white excreta disappeared !!


一位魚友提出:「可是有人說排便愈長愈健康(托便),你應該也有聽過吧!」,這是對魚隻消化產生錯誤見解,若排泄物中水分足夠,排泄物為軟便,水份不足,才會硬硬的一整條(托便)。

腸道內存在很多益生菌,可幫助腸道消化,若被完整消化的正常排泄物,為段(節),不會是一整條狀的拖便呢?一整條托便狀顯示出:


1.排泄物硬度較高。
2.排泄物中水分不足。



[圖片說明  Direction]:餵食前,魚的排泄物多為細、尾段透明,中間段白色的拖便。  Before feeding, most of fish excreta is thin, long and transparent, the tail section color is transparent,  middle section is white.



[圖片說明  Direction]:經過數天餵食後,魚的排泄物明顯為粗、短,沒有再出現白色或透明色,且排泄量也增多。  After several days, Fish excreta is thick, short, color similar with material color, no longer white or transparent color. The fish excreta amount also increased.


從魚隻的排泄物,可觀察出魚隻的健康狀況,包括:排泄物的長短、粗細、顏色、表面光亮度...等,健康的腸道所排出的排泄物顏色,會與進食餌料顏色相近,不會出現白、黑或透明色情形。同時,更可藉由排泄物顏色,推斷出飼料使用原料與品質,與腸道消化功效。




[圖片說明  Direction]:開始餵食隔天,魚的排泄物呈現粗、短,沒有再出現白色或透明色,由於該魚友有餵食浮萍,魚的排泄顏色略為色。  2 days later, Fish excreta rendering thick, short, no longer appear white or transparent color, because the feeder feeding duckweed, fish excreta color is slightly green.



[圖片說明  Direction]:。經過數日餵食,魚的排泄物為沉底,沒有再漂浮水面。  After several days feeding, fish excreta sink to tank bottom, no longer floating on water.


多位魚友在餵食2~3天後,魚便明顯變粗、短(節),與之前餵食的魚便反應出現明顯變化。多半魚友觀察之前魚便,為細、長且有白便情形,尤其是白便反應,讓幾位魚友誤以為體內寄生傳造成白便,想進行體內驅蟲。魚隻出現白便的原因有很多,體內寄生蟲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多半魚隻出現白便,與餌料不潔、不鮮與腸道消化有關,提供新鮮的餌料,及做好腸道保健,不僅可減少出現白便,更可達到腸道保健、提高消化與吸收效能。

前後經過5~7天後,再次詢問這幾位魚友,皆表示,沒有再出現細長的白便、魚便明顯變粗、短、軟、光亮、顏色與飼料顏色相近之反應。





一位魚友反應:餵食後,排泄物增加,白棉容易髒...」  Excreta increased, 
white cotton easy dirty after feeding several days.....




[圖片說明  Direction]: 在白棉上方,多鋪設一張紗窗網,阻擋較大排泄物污垢,減少較大排泄物殘留在白棉孔隙,日後,只要取出紗窗網沖洗,即可輕易清洗較大污垢,可減少白棉空隙被較大尺寸污垢堵塞情況,以及延長沖洗白棉時間。

Above white sponge cotton, add laying a piece window screen net to barrier larger excreta dirt,  reduce large excreta remaining in white sponge cotton interspace be obstruct, In the future, only to pick-up window screen net to wash by water, you can clean large dirt on surface of white sponge cotton easily, it will reduce the sponge cotton interspace be obstruct and extended time to wash white cotton.


若魚隻腸道健康,餵食量多,排泄物量自然多,表示魚隻腸道消化與吸收功效好;若餵食量多,排泄量卻不多,不成比例時,表示腸道消化效能不彰,多半與餌料硬度太高、餌料不易消化、餌料不鮮、餌料不潔...等有關,此時,應注意餌料的適當性。你可先計算每天餵食平均量,分次、少量餵食,減少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排泄物。此外,你可在白棉上方,多鋪設一張紗窗網,阻擋較大排泄物污垢,減少排泄物殘留在白棉與堵塞白棉孔隙。當紗窗網表面排泄物較多時,只要取出紗窗網,用水沖洗掉排泄物即可,不僅,可省去過多排泄物囤積在白棉表面,以堵塞白棉孔隙,更可減少清洗白棉次數、因清洗白棉造成硝化菌...等益菌群的大量流失。

請參閱「吃的好,更要吃的巧」系列文。









魚隻出現白便、透明色,是飼料原料好或所致?還是體內有寄生蟲?
 
Fish excreta color is white, transparent color, what is reason to causes?  Feed poor ingredient and
 quality? or internal parasites?   






小編的話:  Observers:

許多魚友認為,魚便愈粗、愈長(拖便),代表魚隻消化吸收功能愈好,其實是錯誤的!魚便要粗、短(節),且表面要略帶光亮(略帶水分),這樣的排泄物,慣稱「軟便」、才是健康魚便,若魚便粗又長,表面呈現乾燥或粗糙,就是「硬便」,可能代表飼料質料較差、不新鮮、含水量較低、腸道消化機能較差。


這次彙整多位魚友餵養後,多位魚友表示,在餵食後第2~3天後,魚隻排便都陸續明顯出現變粗、短、顏色與飼料相近、表面光亮的回應,有幾位魚友之前魚隻排泄,都出現白便,經過2~3天餵食後,白便已明顯減少,再經過ㄧ星期餵食後,都沒有再出現白便,都呈現粗、短(節)狀。


唯有照顧好腸道,避免餵食硬度過高或太硬飼料,即可減少腸道堵塞,甚至排不出窘境,減少感染腸道炎機會,才能確保魚隻的健康與安危。從觀察魚便粗細、長短、顏色、光亮度、軟硬度...等,可事先察覺出魚隻有無異狀。


根據多位魚友餵養測試結果反應,陸續出現下列幾種現象反應,包括:


1.魚便由原細、長,呈現為粗、短。

2.魚便顏色改變,趨近飼料原色。
3.魚便沉底或漂浮。
4.白便或黑便消失。
5.魚便表面由粗糙變為較為光亮。
5.魚便變成較為紮實。





《#1多效合一好料》餵養測試報告─投餌後魚隻反應 《#1 All in one 》feed test report-Fish`s reaction after thrown feed

進行餵養的魚友反應,投放「《mini #1》[多效合一]好料」餵食後,魚隻不會有激烈的爭奪搶食反應,但飼料入缸後,因飼料單顆重量較重,屬沉底式飼料,魚隻會快速靠近飼料吃餌料,並沒有受到突然更換飼料,產生對味道改變而拒吃反應,僅有一位魚友第一次餵養時,魚隻反應暨慢,數秒鐘後,魚隻也慢慢靠近餌料進食,這與突然更換不同飼料,魚隻對不同味道反應的快慢所致。基本上,所有進行餵養測試魚友的魚隻,對新飼料散發的新味道接受度相當高,大大縮短換餌適應期時間。

因《mini #1》[多效合一]好料 單顆飼料大小約2.5~3.0mm間,這次進行餵養測試魚隻體型大小差距,從約5~15cm不等體型大小魚隻皆有,體型較小魚隻,因飼料顆粒較大,無法一口吞食,大多出現啄食方式吃餌,而體型較大的魚隻,雖可一口吃進嘴中,但受到顆粒大小限制,則出現咬嚼數秒鐘後,再去吃第二顆飼料。這種吃餌方式,大大減少魚隻出現狼吞虎嚥情況,形成小口進食,可避免魚隻誤食硬度太高、難以消化餌料,甚至細小石粒,而造成腸道堵塞情況。請參閱影片

一位魚友,以不同盆器飼養:珍珠鱗、鈴木、土佐金及蘭壽(RanChu)...等多種金魚,其中,體型圓肥的珍珠鱗,不因飼料為沉底式而未食,會小口小口分次啄食,且咬嚼時間也增加許多。

這次進行餵養測試中,一位魚友過去餵食養魚場販售的飼料,長期以來,飽受拉白便之苦,魚隻排泄物呈現細長、乾癟的白便,不時漂浮在水面上,經過餵食2天後,魚便變粗、已無出現細長狀、魚便顏色也呈現與飼料相似的袼黃色。經過進一步追蹤探訪後得知,該魚友一直認為,是否為魚體內有寄生蟲存在造成拉白便?經解說後告知,與餌料不潔、不鮮有關連,並非是完全體內出現寄生蟲所致,建議繼續餵食,並觀察魚隻排泄物是否繼續出現白便?漂浮在水面?細長乾癟狀?

這次餵養測試,多位魚友對投餌後魚隻吃餌反應大致相同,魚隻都會在短時間後開始進食,不受更換飼料影響,出現不吃餌及吃入又吐出的「換餌症候群」情形,加上飼料顆粒尺寸較大(2.5~3.5mm),及都較過去飼料紮實、飽滿,魚隻吃餌時,沒有出現「狼吞虎嚥」、「大口吞餌」現象,這可藉助飼料較大來改變魚隻吃餌習慣,魚隻吃餌成為小口啄食,避免魚隻吃道硬度較高或較難消化餌料,有助於提昇腸道的消化與吸收力,減少腸道堵塞情形。



《#1多效合一好料》餵養測試報告─軟硬度 《#1 Multi-effect in one 》feed test report-Flex

魚友收到餵養測試飼料後,都請魚友自行先輕壓飼料,所有魚友皆回應,飼料在輕壓後軟會變扁,但不會破裂。

這是因為飼料水分含量較高,且採以麵團方式製作而成,可讓飼料軟度較高,有助於魚隻腸道消化與吸收,更可大大地減少因硬度過高,造成難以消化甚至無法消化的堵塞腸道機會。多位魚友表示,與之前餵養飼料相較,柔軟許多,沒有硬梆梆的情況。



《#1多效合一好料》餵養測試報告─外型、大小與顏色 《#1 Multi-effect in one 》feed test report-Feed`s external, size, and color

有7位魚友表示,飼料顆粒有大有小,經解說製作過程及混合包裝方式後,皆可接受會造成顆粒大小情況,是因同時擁有三種不同主功效飼料,且三種主功效飼料,因原料與成份銅銅,在定型後,受到麵團及原料發酵程度影響,顆粒大小,稍微出現不一情形,但對外型上,7位魚友認為不影響對飼料印象,會著重餵食後魚隻的差異與表現。此外,有2位魚友反應,收到餵養飼料後,對飼料表面白白的一層產生疑慮,有問到:是不是發霉?經解釋後表示,因《mini 好料》皆採麵團方式製成,在定型成圓形丸子狀後,為避免造成飼料相互黏貼、重疊,以麵粉及多種高營養粉末混合,阻隔飼料互相黏貼、重疊情形,加上經過長時間風乾及低溫烘烤,飼料表面仍有存在白色粉末,並非是飼料是發霉!

餵養尺寸較小的位魚友反應,飼料尺寸太大,擔心魚隻無法吃餌...。經解說後,日後會陸續製作更小尺寸餌料,這次餵養測試中,煩請魚友將飼料撥開,讓顆粒更小,以利於魚兒吃餌,因飼料較為柔軟,即可輕鬆將飼料分為2~3塊餵食,被撥開後的飼料,投餌後,仍沉底,並不會顆粒變小而漂浮在水面。


《#1多效合一好料》餵養測試報告─味道 《#1 Multi-effect in one 》feed test report-Flavor


魚友收到餵養測試飼料後,都會打開包裝聞聞味道,幾乎回應都有聞到濃濃的大蒜味,由於《#1 多效合一 好料》,將「保健型」、「增豔型」及「生長型」三種不同找功效飼料,依照不同比例混合包裝為一,這三種不同主功效飼料中,依照適當比例,加入台灣生產大蒜,及添加進口高濃度大蒜精在其中,因此,打開包裝戴後,會聞到濃濃的大蒜味道,是三種不同主功效飼料「一起散發出」的味道。

進行進一步詢問後,魚友表示,雖然聞到強烈的大蒜味,但沒有嗆鼻、刺鼻感,同時也聞到其他不同味道,但整體的味道中,蒜味中帶有幾分香味、芳香味,是一股相當順暢的食物香氣。


為何要添加大蒜? Why use garlic in fish feed? 



資料協助:「Martin的金魚窩



安「新」去設缸吧!(二) / 安「新」去设缸吧! (二)

想要讓魚缸內的硝化菌群越來越多,需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包括: 一、飽和充足的氧氣 硝化菌,因作用時需要消耗水中較多氧氣,因此,被稱之為好氧菌。大量硝化菌的生長,菌群會與魚群爭強氧氣,導致水中氧氣量快速減少,雖然,硝化菌生長速度相當緩慢,因此,牠們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