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Aquarium Accessories 迷尼水族精品

服務選項

>> mini迷尼水族精品,近日內,即將開放! >> 歡迎索取 《mini #1》[多效合一]好料 嚐鮮包,索取辦法,請看這裡! 服務選項 
顯示具有 養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養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滿肚子大便的學問(五)今天當起魚醫生-2


要看得懂魚大便的顏色、形狀...等,才知道起因為何,否則,病急亂投醫,恐怕會愈用愈糟糕!

許多魚友遇到魚隻拉白便,就會認為魚隻有腸道疾病、體內蟲...等,便急急忙忙地開始投藥,反而,把魚當藥罐子硬塞藥,特別是腸道炎方面,最常見「誤診」、「判斷錯誤」!

當魚隻腸道發炎的白便,你有仔細觀察過嗎?

(一)、白色魚便

當魚隻出現白便,且有黏液,略帶有透明樣,這才是腸道發炎的白便,若只是細白便,且沒有透明狀,往往這與環境適應及食物新鮮度有關,特別容易出現在剛入缸新魚,只要數日的適應,及更換新鮮飼料、餌料,細白便往往可不藥而癒。

(二)、透明狀魚便


透明狀魚便,即魚便中有氣泡,與一般魚便多半沉於缸底不同,而漂浮在水面,為何會產生透明狀魚便,有二種說法:1.吃進空氣產生。2.消化過程中,產生氣體,夾雜在魚便中。當出現透明狀魚便,無需過度緊張,多半為短暫現象,不需添加認為藥劑。

(三)、黃膿便

當魚隻出現黃色且透明的魚便,你要格外注意!這是出現病變、器官壞死的警訊,你可將魚便撈起,若出現惡臭味,且魚隻表體有紅腫現象,建議應立刻進行隔離,否則,恐怕腹水症、立鱗病、表體充血...等,會接踵而來,往往這些難搞、頭痛的疾病,多屬「猛烈型」疾病,除多半與水質不佳有直接關係外,死亡率也相當高。

(四)、粗大長狀便


或許你曾看過,魚隻一邊游動、一邊拖粗大的長狀便,一般而言,都會自行斷裂,其長度較一般魚便稍長,若魚便仍很粗、長,且久久不斷裂,有可能是消化道出現狀況。過去遇到這種情況,會使用土霉素等攪拌飼料餵食,但效果卻有所不同,建議,可先以整腸劑(如:諾元定、欣表飛鳴...等,建議先微少劑量,1/4~1/2顆)用水混合藥劑,再將飼料浸泡混合藥劑水,讓整腸劑被飼料後吸收,以軟飼料方式餵食,初期,可減少劑量,連續3~4天,可減緩狀況,又可增加魚隻腸道消化吸收力。

(五)、綠色粗便


曾有多位魚友來信問到:「為何魚兒怎麼拉出綠色的便便呢?」,一問之下,與餵食飼料顏色有關,承如上衣一篇內文提到:「觀察魚的大便,可瞭解魚吃了什麼?」,坦若飼料為綠色,自然地,魚便顏色則為綠色,顏色若為紅色,魚便會呈現紅色;市面上,少數劣質飼料,標榜「高含量蝦紅素...」、「添加高濃度藍藻...」,讓飼料顏色為紅或綠色,事實上,飼料中可添加蝦紅色的含量非常少,多半是添加色素決定飼料顏色。在平常餵養上,可多餵食綠色植物餌料,如:無根萍、青萍...等,這些綠色植物類食物,不但含有豐富的葉綠素、幫助腸道消化與吸收,無根萍的蛋白質含量更高達40%,是相當不錯的選擇,當然,多餵食綠色植物類食物,魚便顏色也呈現綠色。



若魚的排便形狀為粗、短(一節節),表示魚隻消化狀況相當良好,健康、活潑魚隻的魚便應為如此,若出現細長白便,且有黏膜液、一邊白便、多段透明狀、或全白魚便...等,都為不正常反應,此時,應先從餵食種類、新鮮度、餵食量、餵食次數、餵食方式、水質...等方面,找出問題來源,別以為,這些「異常警訊」,就表示體內有寄生蟲或腸道發炎...等,正確判斷,才能獲得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您可用2種飼料交叉餵食比較,你將會不同的新發現...  You can cross feeding by 2 different feed, your will find many different & new thing...  



本文由「Martin的金魚窩」協助修改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小角色 大關鍵 Key role express -- 《動態消息》What`s new

1001個清淨的驚喜  The 1001 inspire stories of cleaning-water 
水質的好壞,不僅影響魚的活力、食慾、體色鮮艷、生長速度...等,甚至與魚的健康、疾病、存活密不可分!





 1001個最「賞」耀的故事 The 1001 splendid stories of aqua-life 
每一位魚友,都是最「賞」耀動人的故事!不要吝嗇,把你最「賞」耀動人的故事與大家一起分享。










1001個最「賞」耀的故事 The 1001 splendid stories of aqua-life


熱愛養魚的你,已經花了多少年時間,又花費多少錢在飼養觀賞魚方面呢?你的付出,有讓魚兒更健康活潑、豔麗漂亮嗎?還是魚兒仍經常在生病,甚至接二連三,與你撒手而去呢?

「100個最『賞』耀的故事」,彙集使用「mini」魚友使用的心得、喜悅、建議...等,無論你使養何種觀賞魚?不同的飼養環境與方式?使用不同的「mini」相關商品?每一位魚友,都是最「賞」耀動人的故事,歡迎你投稿,不吝與其它魚友一起分享你的心得、喜悅與建議的「賞」耀故事。

經採用後,即可獲得《mini #1》[多效合一]好料 嚐鮮包(160公克)x1包、3包或6包。獲得內容由「mini審查組」評選後決定。

備註:

1.獲贈者需自行負擔寄送費60元。
2.《mini #1》[多效合一]好料,因不含防腐劑、防霉劑...等,保存其現已不超過60天為限,若獲贈多包者,建議,使用完畢後再寄送第二份,以保持飼料的新鮮度。



我想要分享故事
魚友分享的故事




1001個最「賞」耀的故事 The 1001 splendid stories of aqua-life


熱愛養魚的你,已經花了多少年時間,又花費多少錢在飼養觀賞魚方面呢?你的付出,有讓魚兒更健康活潑、豔麗漂亮嗎?還是魚兒仍經常在生病,甚至接二連三,與你撒手而去呢?

「100個最『賞』耀的故事」,彙集使用「mini」魚友使用的心得、喜悅、建議...等,無論你使養何種觀賞魚?不同的飼養環境與方式?使用不同的「mini」相關商品?每一位魚友,都是最「賞」耀動人的故事,歡迎你投稿,不吝與其它魚友一起分享你的心得、喜悅與建議的「賞」耀故事。

經採用後,即可獲得《mini #1》[多效合一]好料 嚐鮮包(160公克)x1包、3包或6包。獲得內容由「mini審查組」評選後決定。

備註:

1.獲贈者需自行負擔寄送費60元。
2.《mini #1》[多效合一]好料,因不含防腐劑、防霉劑...等,保存其現已不超過60天為限,若獲贈多包者,建議,使用完畢後再寄送第二份,以保持飼料的新鮮度。



我想要分享故事
魚友分享的故事



回上一頁  Back to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吃的好,更要吃的巧(十六)金魚專用飼料?蘭壽專用飼料?(二)


水族館及網路上販售的「金魚」、「蘭壽」...等專用飼料,是針對那些功效而調配的飼料?

前一篇與魚友分享了金魚喜愛的口味後,再繼續與魚友分享,你花費大把銀兩購買的「金魚專用」飼料,與餵食一般市售價位較廉價的飼料,餵食一段時間後,會有何不同結果呢?

在你飼養金魚,希望看到你的魚兒有那些讓你滿意的表現呢?是「體色鮮艷」、「生長速度加快」、「體重增加」...等,還是?

前一陣子,網路魚版社團大肆盛傳,高蛋白質含量飼料,且這些高含量飼料價位不斐,在你餵食前,請先冷靜思考幾個問題?

(一)、為何要餵食高蛋白質含量餌料?
(二)、餵食一段時間後,魚隻反應為何?
(三)、蛋白質來源?
(四)、其他問題

(一)、為何要餵食高蛋白質含量餌料?

為何你要特別餵食蛋白質高含量餌料或飼料?可加速魚隻成長?增加頭部肉瘤增長?還是?否則,一味盲目追求高含量蛋白質飼料,不僅沒有效果不彰、易污染水質,更浪費你不必要的花費。以魚隻成長階段來看,小魚對蛋白質需求量,較成魚高出許多,但會隨著魚齡增長而遞減,以金魚、錦鯉魚來說,最適當的蛋白質含量以36~40%最佳,過多的蛋白質最終還是被排出體外。

蛋白質是魚生長不可獲缺的營養元素,想要魚兒「快快長大」,並不是一味餵食高含量飼料,即可讓魚兒「愈長愈快」,還要:足夠的活動空間、水質...等條件配合,方可讓魚兒「大大長大」。

日前,網路流傳「標榜蛋白質含量50%」飼料,不禁讓人疑心要問:
1.真有50%含量?
2.為何要餵食這麼高含量飼料?
3.魚隻可吸收這麼高蛋白質量嗎?
4.飼料殘餌在魚缸底部,會逐漸膨脹、糊化,高蛋白質含量愈高,水質酸化速度愈快,水面也愈容易起泡,若未能加強換水,不僅水面容易產生細小泡泡聚集、水酸鹼值偏酸、甚至容易滋長壞菌,引起疾病。


與其一味追求高蛋白質含量飼料,容易造成營養失調,魚隻的生長,更需要維生素、礦物質...等其他營養魚素,增加10%以上蛋白質含量飼料,你可能要多花費更多,甚至數倍價格購買,過多的蛋白質,魚仍「無福消受」最後仍被排出體外、加快水酸化惡化速度、水面容易產生泡沫聚集...等。

別再盲目追求高蛋白質含量,餵食營養均衡、新鮮、硬度較低的好飼料,才是真正的好飼料,市面上販售的知名品牌,有很多種類可供選購,不要聽信少數惡質的飼料商誇大其詞的促銷說法!

本文轉載「Martin的金魚窩

吃的好,更要吃的巧(十六)金魚專用飼料?蘭壽專用飼料?(一)


市場上、網路上,不時可見針對「金魚」、「蘭壽」...等專用飼料,這些專用飼料,與一般觀賞魚飼料有何不同呢?又有什麼樣特色?

市場上及網路上,針對不同魚類、功效而販售的飼料,琳瑯滿目,種類、款式之多,讓人眼花撩亂,有的還特別針對單一魚種的專屬飼料,有的則是提高、增強某一功效的飼料(如:增豔),這些「專屬」、「特定性」飼料,與其他觀賞魚飼料有何不同呢?

以「金魚專用」、「蘭壽專用」來看,金魚為雜食性觀賞魚,無論是動物性或植物性餌料,皆為金魚的美食,以金魚喜愛的口味來看,植物原料的香味,或動物累的腥味,甚至令人刺鼻的蒜味,皆可吸引金魚覓食。以正常餵食習性分析,既為雜食性魚類,無路飼主餵食何種餌料,皆可適用,但金魚,是所有觀賞魚,出現消化不良、引起腸道發炎比例最高的觀察魚,除與金魚「大口吞進肚」及「缺少胃器官輔助消化」的覓食方式有關。

當餌料或飼料投入水中後,會魚兒立刻來搶食,這些餌料與飼料入肚浸水後,變化開始軟化及膨脹,但每種餌料或飼料原料及成份,浸水後,軟化快慢不一,從食道到「暫存食物的假胃」,再度腸道,若餌料或飼料無法軟化,完全仰賴食道負責消化與吸收,當這些「硬梆梆食物」恐將殘留在腸道中,無法順利被排出體外。此時,可多餵食植物類餌料(如:浮萍、水草、綠藻...)或借用整腸劑來幫木、提高消化與吸收能力,否則,繼續殘留在腸道中,開始腐爛發臭後,不但會產生穢氣,衍生壞菌,當壞菌量愈來愈多,就「殺光」腸道內的益菌群存活,而造成腸道發炎。


金魚的腸道「消化磨合」能力相當高,但「較不挑食」、「狼吞虎嚥地大口吞下」的覓食方式下,卻為自己日後埋下「致命的危險因素」。

金魚的老祖先是鯽魚,雖然,經過不斷品種改良,但仍保有明顯的鯽魚血統,從釣魚去瞭解魚的習性、活活方式及喜愛食物,就能更「投其所好」地把魚養好,鯽魚的習性,包括:

一、下層游域的群體覓食。
二、孵化後的前二年,成長速度非常快速,會隨著魚齡增長,生長速度會愈趨緩慢。
三、鯽魚食性較為規律,魚體的大小,對味道的偏愛略有不同。小魚偏愛濃腥、較重餌料,較大尺寸魚隻,則喜愛味道較溫和、細膩的餌料,及天然香味餌料。
四、鯽魚天性較膽小,若餌料附近干擾、聲音過大,鯽魚較不會覓食。
五、鯽魚喜愛短藏在近岸邊的水草叢,不僅可躲避大魚的侵擾外,亦是可找到食物的好地方。
六、鯽魚吃餌時較為斯文,會先利用嘴或嗯體碰觸餌料,確定餌料安全後再吃進肚子。
七、較大尺寸鯽魚吃餌,經常向上托漂,小魚則喜愛相互哄搶。
八、鯽魚的嘴唇較薄,要特別注意,避免餌料過於尖刺。

整體來說,鯽魚為雜食性魚類,餵食葷、素,會照單全收,天冷時,愛則偏愛葷食,如:紅蟲、麵包蟲、丘蚓...等,水溫較高,則喜吃素,如:麵餌、顆粒飼料,喜歡的味道,主要包括:甜味、香味與腥味。

你可自行投放不同味道的餌料餵養測試看看,「腥味較重」及「天然香味」,皆是金魚喜愛的味道,這也是為何,有些飼料聞起來,有撲鼻的魚粉腥味,有的則為淡淡的植物類香味。

本文轉載「Martin的金魚窩

吃的好,更要吃的巧(十五)-魚,也會「吃軟飯」?(一)


吃軟飯的魚,比較不會出狀況,莫非,魚兒也愛「吃軟飯」?

對喜愛釣魚的人說,想釣不同的魚類,除了不同的釣竿外,最重要的就是釣餌。不同的魚,就有不同活動區域,有的屬中、上層游動魚類,有的則為中、下層棲息的魚類,在餌料部份,又分為:「草食性」、「雜食性」與「肉食性」三大類,每種偏愛的「食物」與「味道」,也不盡相同,有的喜愛穀類、植物的香味,則的偏愛惡臭的魚腥味,因此,在挑選飼料,也要有區分,市場上,各大飼料廠也推出針對不同魚種「專屬」飼料,就是針對不同魚兒的覓食習性、方式,與偏愛口味而調配的飼料。

一位資深老前輩說過:用釣魚去餵魚,才能吸引魚兒去吃餌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隱藏深奧的專業學問。

魚類可分為:「無胃魚」與「有胃魚」二大類,無胃魚,正是沒有胃器官的魚,多半屬於草食性與雜食性魚,而偏愛肉味與活餌的肉食性魚,大多具有胃器官的魚類。而動物性、草類性與肉食性的「通吃」的雜食性,因為「不挑食」,能吃就吃,先吃再說的惡習,最常出現兩大現象,甚至,因為吃而喪命,包括:

一、出現吃不飽假象

因缺乏胃部消化輔助,對於飽足感的傳導反應較慢,易形成「吃不停」、「吃不飽」的假象,經常可見在雜食性與草食性魚類身上。事實上,當魚隻吃食入肚後,餌料會囤積在食道與腸道間的一個較膨脹的「囊袋」的「假胃」中,而這個「假胃」僅有「囤積暫時保存食物」功能,並無消化與吸收營養功能,也造成對飽足感的傳達反應較慢,也讓許多魚友,誤以為「魚吃不飽,又來討食了!」的假象。而有胃器官的魚類,當胃部充飽時,就不會再進食,待胃部食物消化,進入食道後,才會再覓食,這是有無胃器官魚類最大的覓食習性差異。

二、腸道堵塞,引起發炎致死機會大增

雜食性發生腸道堵塞,引起發炎致死機會,遠高於有胃魚類,其中,又以金魚、錦鯉魚...等,發生腸道炎機率最高。許多魚主會誤認為,腸炎是藉由病菌傳染而感染,其實不然。小弟在前一篇「隱『腸』在肚子裡頭的要命問題(二)」中提到,「若飼料硬度太高或太硬,往往是卡死在腸道,導致腸道發炎、引起病菌而死亡...」,而許多魚主會以為,無法或難以消化飼料或餌料,頂多被「原封不動」地被排泄出體外,其實不然,反而,容易囤積甚至卡住在腸道中,這些殘餌會逐漸發酵而產生氣體,導致腸道膨脹,當腸道膨脹後,蠕動功效會衰減,若飼料或餌料過硬,就會殘留在腸道中,逐漸腐爛而產生腐生菌,腐生菌數量增加後,讓腸道中的益菌群「節節敗退」,不僅會瓦解腸道中的益菌群,引起腸道發炎,腸道發炎後,也會波及其他脆弱器官,其中,傷及負責沉浮與平衡的魚膘,比例相當高。許多魚友,會以為,魚隻出現傾斜、側翻甚至180度翻覆,是魚膘出現破洞或「消氣」所致。經過幾次解剖後發現,這些出現翻覆魚隻死後,其魚膘接近腸道附近,出現明顯大小不一的發炎腫大情況,有些魚隻魚膘周圍腫大情況相當嚴重。


對於尖刺餌料,一般魚友會剪去尖銳處,避免刺穿腸道,但反而疏忽餌料或飼料的硬度,與是否好消化?因此,許多資深玩家,會選用「軟食」類餌料餵食,如:赤蟲、豐年蝦、藻類、浮萍...等,甚至有些魚友則先將餌料泡水變軟後再餵食,降低飼料硬度,提高腸道消化與吸收力。



少數劣質的飼料,往往為了增加「提味」,會加重噴灑「香味油脂」,並延長烘烤或烘乾時間,讓香味油脂能滲透到飼料中,避免飼料遇水後,香味散去、水面產生大量油膜,如此一來,飼料硬度愈來愈高,出現難以或無法消化機會也大增。此外,少數標榜「特效」或「高含量營養素」的「再加工處理的第二手飼料」,更是碰不得!這些大多都需要再進行烘烤處理,也大大地提高飼料的硬度。飼料或飼料硬度愈高,腸道就愈難消化,出現「卡死」在腸道,引起腸道發炎機會也愈高。如何分辨是否購買到「再加工處理的第二手飼料」,可從飼料顏色、硬度、周圍是否有焦黑...等判斷,魚友可參閱「你餵的是第二手飼料嗎?」說明。

貓、狗、魚...等動物與人一樣,食物愈軟,腸道就愈容易消化,平日飲食上,避免過量食用硬度較高食品外,更要做好腸道保健工作,尤其是植物性餌料,多含有高纖維值,可提高腸道蠕動、消化與吸收,動、植物性餌料交叉餵食,除可提供魚隻更完整、均衡的營養外,也可幫助腸道好消化、好吸收。



本文轉載「Martin的金魚窩



把魚養好的簡單原理(三)


許多魚友會為了魚缸的水無法清澈而傷透腦筋,甚至會誤認為:「也更換部份水,也有添加硝化菌液或粉了,怎麼水還是無法清澈呢?」,事實上,添加硝化菌液或粉,是無法讓水清澈的!

水,無法清澈,主要四種原因引起:

一、底砂粉塵。
二、藻類。
三、新陳代謝。
四、細菌。

魚缸中,必須要有的多種益菌群中,硝化菌群只是其中的一群,它最大的功效,在於降低氨、亞硝酸鹽及硝酸鹽濃度,魚缸的水無法清澈,表示水中有機雜質過多,硝化菌群是無法分解的,硝化菌可說是「消毒」、「去毒」益菌群,想去除水中有機污垢,就必須仰賴腐生菌(分解菌)來減少懸浮的雜質。


水產及水族養殖上,去除懸浮有機雜質,多半仰賴微生物的協助,常見的益菌群,包括:

1.光合菌:光合細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簡稱PSB)是廣泛分布於水田、河川、海洋和土壤中的一大類細菌,為革蘭氏陰性細菌。主要用來淨化水質。光合菌能將養魚水體中的殘鉺、排泄物等完全分解,具有改善水產養殖生態環境,降低氨氮、BOD、增溶氧等作用。此外,作為魚、蝦、蟹育苗開口餌料,可以增加營養,防禦病害,提高成活率。

2.硝化菌:屬高耗氧菌種,主要在將毒性強烈氨氣,先分解為亞硝酸,再分解為無毒的硝酸鹽。算是「消毒」角色,是無法分解水中懸浮物及有機雜質。

3.芽孢桿菌:屬革蘭氏陽性菌,為好氣性細菌,水產養殖經常用到的是枯草芽孢桿菌,可迅速分解有機質,使其成為更小的分子團的硝酸鹽等,有利於藻類直接吸收應用。

4.酵母菌:屬真核生物,在有氧條件下,能將溶解於水中的醣類、有機酸作為其所需的碳源,對醣類的分解,可完全氧化為CO2和水;在缺氧條件下,酵母菌能利用醣類作為碳源進行發酵和繁殖。因此,酵母菌能迅速地分解水中醣類,減少水中生物耗氧量。

5.放線菌:可降低及分解氨氮、增加溶氧量、穩定pH值。

6.蛭弧菌:寄生於其他細菌並能導致其裂解的細菌,雖然比它比細菌小,能通過細菌濾器,有類似噬菌體作用,但它不是病毒,確確實實是一類能「吃掉」細菌的細菌,可迅速裂解魚蝦致病菌,減少魚病蔓延,同時對氨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可促進生長,增強免疫力。

除前述六種菌類外,當然還有其它菌類,可達到讓水清澈的效果,除綠水養殖外,當魚缸中的懸浮物、有機雜質過多時,水色會變得濁濁的、乳白色...等,換水,確實可大量減少懸浮物、有機物質數量,除換水外,亦可仰賴益菌群發揮水質淨化、清澈目的。而大多魚友較為熟悉的硝化菌,主要算是「消毒」、「去毒」的菌類,是無法分解水中雜質,因此,別再認為,添加硝化菌液、粉後,就可搞定水質問題。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益菌,才能發揮出淨化水質效果。



此外,魚缸中種植或放入植物,亦可達到讓水質清澈的目的,而最最常見的植物,除水草外,浮萍類植物,是最常被運用,不僅可有效顧好水質外,亦可增加美觀,讓魚缸變得更綠意盎然。



本文轉載「Martin的金魚窩






把魚養好的簡單原理(二)


你是用什麼方式在維持水質呢?你已花費多少錢呢?其效果為何呢?

想要維持水質,要從幾個方面重點來做:

一、魚未放入魚缸前的養水階段
二、魚入缸後的維持水質工作
三、部份換水工作

從過去以來,所接觸的魚友,似乎只知道魚缸中必需要有硝化菌,而對其他必須的益菌,幾乎,混然不知,因此,會一直圍繞在「硝化菌多久會形成?」、「多久要添加一次?」、「是不是哪次換水後都要添加硝化菌液或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花費不少銀兩購買硝化菌液或粉,最後,水質也沒照顧好,魚也掛了。

養魚前的養水工作,決定了日後養魚成功魚否的重要關鍵,「花時間等待」,是養水培菌的基本功,建立完整的硝化菌系統,絕對不會在短短幾天內可建立,更不可能是添加些許的硝化菌液或粉後,即可放魚入缸。往往飼主的心急,最後,把魚兒寶貴的性命給「擠下車」了!




市售的硝化菌液或粉,除種類繁多外,品質優劣相差甚大,有的標榜數十億菌含量,甚至,有的更達百億含量。太多誇大的商業文,也搞混了魚友,究竟,該買怎樣的硝化菌產品呢?簡單來說,液狀屬於活菌,粉狀屬於休眠菌,特別是添加粉狀,一般需等待48~72小時左右,不僅要讓硝化菌「紓醒」,還必須讓其「繁衍」,部份在魚缸、過濾器...等每個角落後,才能算有「夠份量」的硝化菌。

添加硝化菌液或粉後,更重要的就是要提供「可附著的住所」及「充足的食物」,魚友較為熟悉的陶瓷環,就是硝化菌群「可附著的住所」,除此之外,發泡煉石、珊瑚砂、菜瓜布、生化棉...,都可成為硝化菌喜愛的附著住所,而硝化菌所需的「食物」,係指魚隻排泄物、飼料殘餌及水中雜質...等,這些污垢產生了氨氣,讓硝化菌群可分解為亞硝酸鹽,再分解為硝酸鹽。缺少「住所」與「食物」,硝化菌是無法存活的,因此,維持硝化菌群的數量,要比添加何種型態的硝化菌來的重要吧?前輩們的一番話「裸缸永遠不會像砂缸那樣穩定,裸缸中很難培養足夠的硝化菌,菌相很難達穩定,(聽君一席話, 勝讀十年書...)」,一語道破,許多魚友對硝化菌的迷思。



前一篇分享文中提到,硝化菌是無法分解有機物質,水中的有 磯物質,必須靠光合菌來負責。市面上有許多,標榜可讓水速清的菌粉或液,其中,就包含:光合菌、枯草桿菌...等分解菌,這些分解益菌群,多半喜愛在水流較緩、氧氣量較低的底砂層,魚缸中的有機污垢,經過水不斷的擠壓,粒子變得愈來愈小而沉到底砂縫隙中,在污垢不斷累積下,底砂層中的污垢,不但沒有繼續增加,反而不見其蹤影,就是被光合菌...等分解益菌分解。因為,光合菌「生命期」並不長,因此,必須要定期補充來維持菌數量,這也是為何,要不斷添加「淨水菌」的原因。

只要你的過濾器,能發揮最大的擋垢功效,減少有機物質再回流魚缸,數個小時後,魚缸中的水自然就會清澈,若有鋪設底砂飼養,你就會發現,魚缸的水鮮少會出現混濁,或有機質污垢漂浮在水中,因為,這些被大家所忽略的分解益菌群,把討厭的污垢「吃光了!」。

除光合菌、枯草桿菌...等,具有分解有機物質,達到水清澈目的,還有許多可運用的益菌,都具有相同「分解」、「淨水」功效,這對經驗不足或新手來說,感到相當神奇,對經驗老道的高手而言,市售的「可快速達到水清澈的液或粉」,並非是絕對必要。以下分享三段影片,利用過濾器即可快速達到「水清澈」效果。







本文轉載「Martin的金魚窩

把魚養好的簡單原理(一)


一句「金魚好難養阿...」,道出金魚迷無奈的心聲,是沒有抓到飼養訣竅,還是你的方法的弄錯了?花了大把銀兩,結果魚還是死了!

養魚,並不困難,也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銀兩添購設備,在我們生活周遭,就有許多好用、便宜,甚至不用花錢的好東西,只是看你知道不知道運用,以及如何運用。養魚的兩大重點,一是水質。二是餵食。這是養魚成功與否的二大重點,看似困難,剖析瞭解後,就變得簡單易懂了!



我們觀察戶外水池,為何種植許多的細小水池,僅有一座抽水馬達及持中種植許多水草,生活在這個水池的魚,不但,生長速度快得嚇人、體色鮮艷、體態豐滿、也未遭病菌侵襲,究竟,這個簡陋的水池中,隱藏著什麼「成功養魚的秘密」呢?

這個水池的魚,有大半是去年爆發登革熱,用來吃掉蚊子幼蟲而投放的,短短兩個多月時間,體長已有一個手掌大,這樣的驚人成長速度,恐怕讓不少魚友羨慕!而魚隻體色鮮艷程度,一看就知道「金光閃閃」。而在這裡的魚隻,經過幾個月的觀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多了許多新生臉孔,水草下方更躲藏不少嗷嗷待哺的幼仔。在這個水池,沒有複雜、昂貴的掛慮器材,也沒有多餘的配備,簡單、自然,靠著大自然的力量,與模擬魚隻原生環境,就可讓魚,健康、活潑存活。



一、如何提高淨化水質功效?

這個水池的過濾,除了一組抽水馬達外,主要靠著水池中的水草,及池底的淤泥,一眼望去,這個水池相當清澈,這個水池究竟水會如此清澈呢?



(一)、植物淨化水質

水池中種植許多水蘊草、金魚藻...等水草,水面漂浮著許多蓮花,植物吸收了魚隻排泄物、飼料殘餌,成為植物的影養來源,植物也回饋魚兒乾淨的水質。植物,是大自然最佳的淨水利器。相同地,許多水草魚缸,其水質狀況,遠高於裸缸飼養,植物,不僅可供魚隻食用外,也大大地提高水質淨化程度。

(二)、水中益菌群,是淨水幕後小英雄

有些魚友受到許多的商業文影響,誤以為,魚缸中只有硝化菌,且硝化菌必續不斷補充,其實不然!硝化菌的存活兩大要件-「附著環境」與「分解食物」,以這個水池為例說明:

水池四周粗糙的石粒子表面、水池中植物、水底淤泥...這些就是硝化菌最好的附著環境,這個水池可提供硝化菌群可附著處相當多,若分解食物充足,硝化菌群數量相當可觀,有了龐大硝化菌群數量,水質自然可維持一定的淨化度,對魚的危害也就愈小。

魚友花錢購買陶瓷環或其他培菌濾材,當作培菌濾材,這些濾材都有「粗糙表面,密佈細小孔隙」的特性,孔隙,就是提供硝化菌群附著藏身使用。與陶瓷環具有培菌功效的濾材,還包括:發泡煉石、菜瓜布、絲瓜布、珊瑚砂...等,但不同材質的培菌濾材,體積或重量都不相同,以發泡煉石為例,因重量相當輕盈,不適合擺設在魚缸底部使用,可用於上部過濾器組過賴槽中,因此,前述多種可替代培菌濾材,在使用上,必須依照不同材質濾材特性擺設使用。

除了大家較為熟悉的硝化菌外,魚缸中少不了光合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簡稱 PSB),可有效分解水中有機物質,廣泛分布於水田、河川、海洋和土壤中的一大類細菌,為革蘭氏陰性細菌。光合菌,在自淨過程中,發揮不同的角色功效,對魚、蝦、蟹、貝類幼仔,具有促進生長、提高存活率,因將狀值睡蓮盆栽直接放入水池底佈滿了淤泥,水池底佈滿淤泥,成為光合菌最好的「家」。

光合菌菌體,不僅可分解水中有機物質,達到淨化水質目的外,它富含營養物質,其蛋白質含量超過大豆,維生素B群種類與含量,都遠超過酵母,特別是維生素B12、葉酸和生物素...等含量相當豐富。另外,重要生理活性物質的輔酶含量,遠超過其他生物。

硝化菌與光合菌,這兩種菌,都是菌種的總稱,並非是單一菌種,千萬別搞混了!這兩種益菌,是養魚不可缺少的益菌群,但這兩種益菌群,在水體中,扮演及發揮的作用,各不相同,硝化菌,主要是將有毒的氨氣,分解為亞硝酸鹽,再次分解成硝酸鹽,減少水體中硝酸鹽的累積,降低對魚體的危害。而光合菌,主要用來分解水中有機物質,達到淨化水質。

光合菌,主要運用水產及水族養殖方面,包括:

1.水質淨化劑。
2.飼料添加劑。
3.水產動物幼體培育。
4.做為動物性生物餌料餌料。
5.可防治魚病。


此外,水體中也少不了消化菌,它也是一大群細菌的總稱,可將魚便、飼料殘餌、死掉的生物分解,扮演分解水中有機物的淨水功能。

光合菌:分解水中有機物。
硝化菌:無法分解有機物。

本文轉載「Martin的金魚窩

隱「腸」在肚子裡的要命問題(二)


你花了大把銀領買的飼料,魚兒有消化、吸收嗎?還是成為奪命的關鍵物呢?

在上一篇「【你最容易犯的錯誤】隱「腸」在肚子裡的要命問題(一)」中的影片,可看出殘留在腸道中的些許未消化食糜,這些囤積在腸道中殘食,若未能在短時間後被消化、排出體外,會不斷地發酵,產生氣體,及有毒物質,在不斷地餵食下,已殘留在腸道中的食麋,已無法順利被排出,之後再進食的餌料,也無法順利被排出,如此惡性尋還下,一直被囤積在腸道中,最後,魚隻會因為消化不良或無法消化,成為奪命的慘劇。魚友若不幸魚隻死亡,多半會認為是水質敗壞、感染病菌...等原因,鮮少人會去注意,吃,也會吃出魚命!

想要減少腸道殘留食糜,就要避免餵食硬度過高、尖刺...等餌料,以好消化吸收的較晚餌料為優先考量。

(一)、餌料硬度:



飼料或餌料硬度太高,會讓腸道難以消化與吸收,這與人類一樣,當我們吃進硬度高、不好消化食物後,最後,往往「原封不動」被排出體外,因魚隻的腸道腸道、消化分解功效,遠低於人類腸道。因此,若飼料硬度太高或太硬,往往是卡死在腸道,導致腸道發炎、引起病菌而死亡。各位可參考下列幾張腸道解剖相片,即可清楚看出你可能疏忽的「隱『腸』在肚子裡的要命問題」。(相片轉載「鐵血網




可明顯看出,魚隻腸道中的殘食及發酵產生的氣體,導致腸道變得相當腫大。





明顯卡在腸道中未消化的殘餌,及餐耳發酵後產生氣體,造成腸道出現粗細不同的膨脹,成為魚隻最後致死的「兇手」。

(二)、避免餵食尖、刺餌料:

餵食尖、刺餌料,最大的危險性在於刺傷或刺破腸道壁,尤其,餵食蝦、魚...等活餌,必須先將帶有尖刺等部位剪去,避免魚隻吞時候而刺傷或刺破腸道壁。


若餵食的餌料較難消化時,可藉由「整腸、提高消化」來降低無法消化餌料而殘留在腸道的危險性。魚與人一樣,可採用「整腸劑或整腸食品」或「軟食餵食」方法。

(一)、整腸劑或助消化食品



若平常飼養上,多餵食飼料、魚、蝦、蟲餌...等,建議你,偶而可餵食大蒜、青菜、水草、浮萍、藻類...等綠色植物,都是不錯幫助消化的食品。植物類餌料,大多含有豐富的纖維值、葉綠素...等,不僅可更充放提供魚隻生長所需的營養,更可提昇腸道蠕動功效、保護腸道的。如同與人類一樣,都需要攝取動、植物類食物,切勿偏食!若蔬果類攝取不足,就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祕、排便困難...等問題。


市售的整腸劑,內含豐富的纖維值、益菌...等,不僅可增加腸道的消化與吸收力,達到整腸、保健功效。使用市售整腸劑,宜先將整腸錠泡水後,將飼料先進泡整腸水後再餵食,一顆整腸錠劑量,可分數次浸泡餵食,未使用完畢,可放置冰箱冷藏。

(二)、軟食餵食


從上一段魚隻腸道解剖分享的「鐵血網」中,作者建議採用活餌餵食,主要用意在於「餵食柔軟食物,好消化與吸收」,但餵食活餌,若來源不明,或消毒工作未做好,可能帶來病菌的高風險,是讓許多飼主對餵食活餌,敬而遠之,仍不敢嚐試,建議你,不妨,餵食前,請將飼料泡水變軟後再餵食。


飼料先泡水變軟後再餵食,降低飼料硬度,可讓腸道更好消化與吸收,若飼料品質不佳,或製造過程中噴油過量,投餌餵食後,飼料顆粒可能會快速溶解,或溢出油脂,造成水質污染,嚴苛地考驗飼料品質的好壞。另一方面,少數噴油的劣質飼料,透過噴油提高誘導味,但入缸遇水後,引誘魚隻的味道便會很快散去,不但魚隻不賞臉,更易造成水質污染。

本文部份相片轉載「鐵血網


本文內容,轉載「Martin的金魚窩




安「新」去設缸吧!(二) / 安「新」去设缸吧! (二)

想要讓魚缸內的硝化菌群越來越多,需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包括: 一、飽和充足的氧氣 硝化菌,因作用時需要消耗水中較多氧氣,因此,被稱之為好氧菌。大量硝化菌的生長,菌群會與魚群爭強氧氣,導致水中氧氣量快速減少,雖然,硝化菌生長速度相當緩慢,因此,牠們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