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魚友,都以放置白色過濾棉,作為過濾器第一道阻擋「牆」,可是,不斷產生魚隻排泄物、飼料殘餌及有機雜質...等,這些污垢直接撒在棉體表面,若排泄量較多,可能在幾天後,就把棉體間的孔隙給堵塞了!水無法順利穿透,培菌系果也降低了!
對許多魚友來說,白色過濾棉,只不過是:
1.負責阻擋魚便、飼料殘餌、有機物質污垢...等的過濾濾材。
2.便宜的濾材,是養魚必須的消耗品。
3.棉體表面會不斷累積污垢,當累積到達「嚴重」程度,進行清洗或直接丟棄換新。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許多魚友對過濾棉的認知,與實際飼養管理上出現落差,這些包括:
[圖片說明]:
(一)、海棉可阻擋污垢及培養硝化菌
1.以過濾器系統常用的海棉來看,可分為:除垢過濾棉與培菌生化棉。究竟,白色海棉是用來阻擋污垢?還是培菌?
2.生化棉(多半顏色為黑色、藍色、綠色...等),是負責培養硝化菌群,還是以負責阻擋污垢為主?
但白色海棉表面,每天都有新的排泄物、殘餌與有機污垢...累積,這些討厭的污垢會堵塞海棉,加上受到海棉材質與構造影響,污垢大多會累積水流處附近,其他海綿體,仍相當乾淨,甚至仍相當乾燥。以硝化菌群來說,所有附著、移動與獲取「分解食物」,都必須藉由水流動,但海綿體孔隙較大且大小不一,形成水流動「來的快,去的也快!」,以最常使用的白色海棉與生化棉來看,生化棉主要以培菌為主,但其棉體孔隙往往較白色過濾棉大許多,加上受水面積大小影響,水穿透速度相當快速,想把水「留住」、「困住」,利於硝化菌群附著、移動與獲取食物,並不容易!這樣就必須仰賴陶瓷環、發泡煉石...等受水(浸水)性較多濾材輔助。
若能減少第一層海棉受到污垢量,以及孔隙受到污垢堵塞時:
1.污垢量是否會減少呢?
2.棉體孔隙被堵塞機會降低?
3.減少清洗或丟棄海棉次數?
4.延長海棉使用期限?
5.減少硝化菌群大量流失?
[圖片說明]:
(二)、海棉上的黑色小山,與霧霧的清澈度
你有時常發現在海棉表面出現許多「黑色小污垢山」,魚缸的水,怎老是看起來霧霧的。
海棉堵塞,是每天不斷造成、累積,由於海棉材質與構造,造成棉體間孔隙大小不一,孔隙稍大,只能阻擋尺寸較大排泄物、殘餌、有機污垢,但對被水沖擊、沖散的小尺寸、小尺寸污垢,阻擋性就相當低,在水不斷推動下,這些小尺寸細微污垢,等於「環遊世界一圈」,再度回流到魚缸,若最上層擺設孔隙較小的海棉,除可阻擋大污垢,對細小污垢,也不放過,大小統統擋下來,但棉體表面及棉體孔隙間,很快就會囤積愈來愈多的污垢,也讓減弱海棉擋污功效的速度愈來愈快,因此,可看到魚友問到:
1.為何海棉沒多久就被堵塞,表面又累積厚厚的一層污垢?
2.要選用那種海棉?海棉順序要如何放置?
3.為何有海棉過濾,魚缸的水,還是渾濁?
從「污垢體大小與硬度」及「分佈位置」,兩個角度分析來看:
較大的污垢體若被先阻擋,自然地,後頭的大大大小污垢就無法順利通過,一段時間後,很容易在形成「一座小山」,這也是魚友在海綿體表面,經常可見在水柱處附近有「一陀黑垢」,最後,水也無法從「小山」流出至下一層海棉。加上,海棉孔隙愈小,產生污漬、囤積污垢面積也會愈大,海棉孔隙愈大,產生單一污漬愈小,主要在於海棉表面的光滑程度。
若在第一層海棉上方多鋪設一層紗窗網,除可更有效阻擋較大體積污垢、減少白棉表面污垢量外,藉助紗窗網較為光滑表面的特性,會將被阻擋的污垢「分散」,而通過紗窗網污垢體積較小,若依次由上而下粗、中、細三種不同孔隙徑海棉,就可讓海棉提高「完全阻擋污垢」功效,否則,會不斷出現:
1.使用沒多久,海棉表面又是一層厚厚的污垢。
2.為何魚缸的水,看起來還是霧霧的,水中有很多細小的漂流物。
[圖片說明]:
海棉的材質、種類、特性相當多,有些孔隙極為細小的海棉,竊可阻擋細小的空氣漂浮污垢(空氣濾清棉),但這種海棉較無法在水中使用,一旦吸水後,可能會「全部黏在一起」,污垢無法通過孔隙,連水也被擋住;有些則是浸泡水後,出現「分散瓦解」不堪使用情形。
在過濾系統中,海棉材質、孔隙大小及擺設順序,都有其關聯性與相互影響性,絕對不是,隨便放就好,更不是放愈多愈好,有效的選用與擺設,只要幾層棉,即可發揮很高的擋污除垢效果,否則,海棉表面經常可見「一座一座小黑山」,魚缸的水,大多是霧霧的,因為,水中仍存在很多細小的漂流物。
(三)、將魚便變「黃金」?
魚便,對很多魚主來說,是「恨之入骨」卻對它「無可奈何」,魚兒有吃,就會有拉,排泄物是魚的自然產物,但魚便就只有是魚便而已嗎?沒有其牠功能?或作用存在嗎?
以養殖學角度來看,魚便是很重要的「魚隻自然產物」,它不是讓很多魚友相當頭疼、討厭的魚便,而是觀察魚隻狀況、健康、維持水質...等重要的指標,沒有魚便,不僅無法提前觀察到魚隻異狀警訊外,可能魚隻也無法存活了!
大多魚友熟悉的硝化菌系統,就是要靠魚便、殘餌、有機雜質...等,供應硝化菌群分解「食物」來源,否則,硝化菌也就無法存在,沒有硝化菌群的保護,魚隻會經常遭病菌侵襲、被水中有毒物質毒害致死。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魚隻的整個消化系統機能較其他動物、人類簡單,用「吃什麼,就拉出什麼」來形容,並不為過,當魚隻吃到不新鮮、腐壞的餌料,在短短數小時後,就會出現白色、透明色...等魚便,若餌料不好消化或有無法消化餌料,很容易「卡死」在腸道間,這些「硬食」在腸道時間過久,會開始腐爛,產生壞菌,進而破壞腸道的益菌、細胞...等存活,以及引起腸道發炎,腸道益菌群數量不足,魚隻無法從食物獲得能量與營養,輕者日益消瘦,重者,免疫系統遭破壞而死亡。部份魚隻出現傾斜、翻覆,多半與腸道消化出現異狀,及腸道發炎有關,當腸道發炎時,就有病菌存在,病菌會快及到其他器官、侵蝕腸道或其他器官,當病菌量愈來愈多,魚隻的死亡率也會愈來愈高。
觀察魚便是一門「滿肚子大便」的專門學問,從魚便的粗細、長短、顏色、軟硬度、數量...等,都可觀察出魚隻健康狀況,讓魚主可提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盡早處理或治療!
當你下次看到許許多多的短、軟、光亮、顏色耳餌料相似的魚便,應該感到相當開心,這代表「魚兒很健康」,若出現細細長長的白便或透明便,魚主,就要格外多加注意,否則,當魚隻真的出現異狀或病變,恐怕已為時已晚,要賠上魚隻寶貴的生命。
資料協助:「Martin的金魚窩」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